寒凍季節也是一個疾病的高發期。不論任何疾病的發生,都離不開環境對機體的影響而做為其誘因的。環境的不同,對機體的損傷不同,因而發生疾病的種類,性質及危害也就不同。
尤其在多變的冬春之交,天氣變化劇烈,寒流及雨雪侵襲形成寒冷應激。加上通風氣流不通等原因造成豬只機體抵抗力下降,進而引發各種豬的傳染病,也使得冬春季節的疾病變得漫長和復雜化。
一、腹瀉類疾病
1、仔豬黃痢
仔豬黃白痢是由大腸桿菌病毒引起的初生仔豬急性致死性傳染病,所以又稱為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多發生于7日齡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的高。主要癥狀是拉稀糞,糞便呈黃色或黃褐色,腥臭味很濃。體溫稍高,吃乳減少或停止,少有嘔吐,逐漸消瘦。
防治方法:天氣變化較快是該病的主要誘因,因此要做好防寒保溫及環境的衛生消毒工作。若發現開始發病,應立即對全窩仔豬給藥,常用藥物有氯霉素、痢特靈、金霉素、新霉素等。
2、仔豬白痢病
仔豬白痢病也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的。多發于10-30日齡的仔豬,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癥狀是排出白色或灰白色粥狀稀糞,腥臭味很濃。體溫不高,吃乳減少或停止,逐漸消瘦。
防治方法:(1)加強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2)做好仔豬的飼養管理;(3)改進豬舍的環境衛生;(4)預防性給藥。
3、豬梭菌性腸炎
豬梭菌性腸炎又稱為仔豬紅痢,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初生仔豬腸毒血癥。該病多發于1~3日齡仔豬,1周齡以上的仔豬發病很少,表現為病豬嘔吐,排紅色粘糞,死亡快,往往來不及治療。同一豬群內各窩仔豬的發病率不同,最高可達100%,病死率20%~70%。
防治方法:該病發病急、病程短,一旦出現臨診癥狀,用抗菌藥物治療效果較差。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圈舍衛生,減少感染機會。另外在3日齡內按體重內服青霉素或鏈霉素,日服2次,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4、仔豬副傷寒
仔豬副傷寒也稱豬沙門菌病,是由沙門菌引起的仔豬的一種傳染病。急性者為敗血癥,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常發生于6月齡以下仔豬,特別是2~4月齡仔豬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濕、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生率高。
防治方法:(1)仔豬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潔干燥。食槽要干凈,及時清糞。(2)加強飼養管理,初生仔豬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補料,仔豬斷奶分群時,不要換舍。(3)仔豬斷奶前后,可口服弱毒凍干苗預防。(4)仔豬發病后,及時隔離治療,豬舍徹底消毒;(5)定期保健。
Tips:針對病情嚴重的可先注射一針阿托品每頭按1-3ml,同時口服次硝酸鉍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連用三天可以改善。
5、病毒性腹瀉
病毒性腹瀉有明顯的季節性,在秋冬、冬春換季,天氣驟變時易發。主要通過呼吸道及消化道進行感染。如果各年齡段的豬都出現痢疾,但成豬癥狀稍輕、幼豬發病嚴重,就應該懷疑是得了病毒性腹瀉,常見的有輪狀病毒病、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以上三種病毒病均以嘔吐、排顏色多樣的稀糞或水樣稀便為主要特征,危害嚴重,但無特效藥物治療。
防治方法:(1)免疫是防控的最有效的途徑;(2)加強保溫,要給仔豬創造溫暖、干燥、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減少仔豬應激性,對產房和使用過的工具進行消毒,防止交錯污染。(3)仔豬發病后應母子同治,一只仔豬發病要全窩仔豬都進行治療,飲水或灌服口服補液鹽溶液,嚴重的發病仔豬還可采取腹腔肌注補液,防止脫水酸中毒;(4)病豬的臨床癥狀穩定后,要口服微生物制劑,調理胃腸功能。
二、呼吸器官疾病
1、豬流感
豬流行性感冒是豬的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器官疾病。此病主要發生在初冬及冬末春初季節。常因氣候冷熱不均、溫差大、豬機體抵抗能力減弱、病原微生物趁機侵入而發病。主要癥狀表現為:發嗆、流涕、打寒戰、體溫突然上升到40℃~42℃、小便發黃、精神不振、食欲廢絕。
防治方法:豬群發病是由于氣候變化,畜主飼養場圈舍簡陋,飼養管理水平低下,導致豬群發生流行性感冒。本病無特殊治療藥物,只有采取對癥的藥物來減輕病情,避免繼發感染。所以應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對患豬要早發現,服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以防細菌感染,且要按療程用藥。
2、豬喘氣病
豬喘氣病又稱為豬肺炎支原體性,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小豬多發,主要臨床癥狀是咳嗽和氣喘,,流鼻涕,天氣越冷越嚴重。病久發喘,呼吸困難,可聽到拉風箱似的聲音。發病豬的生長速度緩慢,飼料利用率低,育肥飼養期延長。一部分病豬慢慢消瘦,最后虛脫而死亡。
防治方法:發病季節明顯,混合感染居多。冬春季節由于氣溫較低,許多養殖場為了保證豬舍溫度,而忽視了通風換氣,導致空氣質量下降,最容易誘發該病。所以,做好飼養管理是重中之重;其次,保證豬群各階段的合理營養,避免飼料霉敗變質,結合季節變換做好小環境的控制,嚴格控制飼養密度,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多種化學消毒劑定期交替消毒。
3、傳染性胸膜肺炎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傳染性、致死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癥狀是高熱稽留,耳及腹下皮膚有出血斑點,并發紫。
防治方法:許多抗生素有效,但由于細菌的耐藥性、本病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也不能在豬群中消滅感染。尤其在冬季,對于已發豬場要嚴格隔離措施,改善飼養環境,注意通風換氣,注意合理密度,堅持定期消毒。
三、其它疾病
1、仔豬水腫病
豬水腫病又名豬胃腸水腫,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斷奶后豬一種急性散發性腸毒血癥,以春季多發,死亡率高達80%。主要是斷奶后由于飼料改變及環境變化而引起的。以頭部水腫、運動失調、驚厥、麻痹及剖檢時胃壁、腸系膜等水腫為特征。有時有全身水腫、有壓痕,有時有興奮神經癥狀。后期肢麻,病程短。
防治方法:注意氣候變化,加強斷奶前后仔豬的飼養管理,提早補料;斷奶不要太突然,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方法;病初投服適量緩瀉鹽類瀉劑,促進胃腸蠕動和分泌,以排出腸內容物。同時加強運動,配合利尿、腹瀉、排毒、抗菌進行治療。
2、豬口蹄疫
豬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動物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在天氣變化較多的冬春季節發病較多,臨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膚發生水皰性疹。水泡破裂后形成紅斑,干燥后成痂皮。該病傳播途徑多、速度快,仔豬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本病以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只免疫力,以預防為主,也可提前注射口蹄疫滅活菌。如出現本病應馬上進行隔離封鎖,徹底消毒。周邊豬只應緊急預防接種,爭取把疫情失降到最低。
四、飼料霉菌毒素中毒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冬春季節,飼料原料水分偏高,如果貯存不當,飼糧容易發生霉變。尤其在過年期間,飼料囤積較多,這就給霉菌毒素的侵襲造就了機會,所以在春節期間,由各種霉菌引起的疾病也時有發生(尤其是玉米的霉變引起的黃曲霉菌中毒)。
防治方法:(1)加強飼料生產的管理,控制倉庫的溫度濕度,注意通風;(2)合理使用飼料防霉劑;(3)更換飼料無疑是最有效解決霉菌中毒的方法。
就冬春季而言,寒流及雨雪侵襲形成寒冷應激;氣候環境對豬的健康產生直接危害;機體的免疫力差,抗體水平低更讓其有機可乘。
第一、由于天氣寒冷,在冬季既要保證豬舍的溫度,又要保證豬舍的通風,從而造成通風與保溫之間矛盾突出,而且很難控制和解決。導致豬群在冬春季節長期處于缺氧、低溫、高濕、高氨、高二氧化碳的惡劣環境之中,機體抵抗能力降低,各種傳染性疾病往往成為豬發病的主要誘因。
第二、在冬春季節,適宜的環境(主要是潮濕)和良好的保溫措施為大多數的病毒和細菌(大腸桿菌等)提供了生存、繁殖及傳播的較佳條件;多風、風速大及風向多變等可加大豬群間疾病和病原的傳播擴散。
第三、寒冷的氣候影響,加上春節期間放假,人員安排不夠,使飼養管理人員疏懶,日常管理不到位,衛生環境不合格,也容易引起疾病的發生。
由于這些影響,使的冬季的疾病變得漫長和復雜化。對此,在預防工作上,筆者考慮應注意一下幾個問題:
1、增加供溫、保溫措施,防止氣溫突降對機體的應激。特別注意賊風的侵襲。
2、盡量采用橫向通風,這樣既有利于穢濁之氣的排除,又可減弱因風降溫對機體造成的影響。
3、盡量降低空氣中的濕度,防止濕邪促寒邪而加重對機體的影響。因而盡量減少帶豬噴霧消毒的次數。
4、適當降低飼料中的蛋白含量,以防止過高的不能被機體利用的蛋白質對肝脾腎造成危害。
5、有可能的情況下,多讓動物飲用熱水,以護顧胃氣。
6、多用一些溫補脾胃腎之陽和淡滲利水的藥物,如生姜大棗甘草湯,干姜甘草湯,苓桂術甘等等。
——摘自中國豬業
地 址:成都市溫江區海峽兩岸科技園蓉臺大道南199號
電 話:028-82783669-802(總機)028-82781900(銷售)
傳 真:028-82783669-824 郵 編:611130